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深山犹闻口弦声
聆听河湟的声响,飞扬花儿的旋律;故乡,是血脉生长的地方。
ISBN: 9787559880314

出版时间:2025-05-01

定  价:68.00

作  者:马有福 著

责  编:朱筱婷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文集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学/文集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450 (千字)

页数: 452
图书简介

本书收录了马有福的随笔、游记、札记、评说等多篇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追忆童年往事,记述游览大山大河的经历,剖析文学创作,记录阅读感受……其中,作者以饱蘸情感的笔触描写了青海这一方独具特色的天地,不仅描绘了青海绮丽壮美的山川,记录了青海特异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还各外关注青海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呈现出青海人民深厚的生命底蕴。书稿文字朴素自然,带着泥土般的质实感和亲切感,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青海壮美山河及劳动人民的热爱。

作者简介

马有福,作家,纪录片编导,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副主席,青海民族大学新闻学院等院校的客座教授。编著有《大道至亲》等十多部作品。在《天涯》《散文选刊》《青海湖》等发表作品150多万字。曾获中国新闻奖、青海省第五届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图书目录

辑一 故乡情

丰沛的母乳3

路随君脚远23

海娜的光彩35

生态晴雨一张脸41

烟瘴说45

水以纪年51

风奈我何57

炕道63

疾病杂感69

回望回医75

草膘,还是育肥?79

煤事并不如烟83

端详不够自留地103

人生五笔109

仿古七章127

辑二 说青海

浪山137

山浪咏而归161

人老东关169

坛城里的艺心183

虎台随处可开卷189

生生世世老爷山193

听水湾听水201

阴田看寺记207

瓜拉峡和冶家庄215

可可西里有多遥远221

果洛纪行223

儿歌里的青海237

方言里的青海259

花事里的青海281

吉光片羽看青海299

味蕾深处的青海315

茶满高原335

青海人家说喝汤339

餐饮礼仪、打拼伙与抓大头341

层层荡开的涟漪345

辑三 谈文学

跟读笔记八则357

时代的裂口375

鲜润的诗心379

深山犹闻口弦声383

江源淖尔般的诗魂387

青海回族文学漫笔391

从大的历史坐标认识《黄河从这里拐弯》401

我心目中的回族文学405

《青海回族百年实录》发行仪式上的发言407

《青海回族文学丛书》发行仪式上的讲话409

难得的笔墨413

远在天际的一角星空417

北川河畔的修行足迹421

《循化“许乎”文化的民间记忆》

后记 最后一茬庄稼427

序言/前言/后记

大义与亲情

几天前,我刚完成了近几年来揪扯心头愈来愈烈的一个悲愿:与西海固的农民们一起,千里灵犀,排除困难,实现我们四十年之后重聚沙沟的纪念。

无论是我,还是农民,不管是在公众号上,或在题墨留言中,我们都在重复着、共同地使用着一句话:“大义生亲情。”

有趣的是,跟随着出现了对这用语的质疑:“究竟什么是大义?其实并不清楚。”

这使我沉吟良久。

对于习惯了漫天铺地的网络垃圾,直视着自幼攻读的美好汉语正在流行语的泛滥中被腐蚀不仅不心痛反而乐滋滋往里倾倒便溺产品的人——不消说,“大义”的话语是落后于时代的痴人说梦。

但它在实行着语言的抗战,不仅对下三烂的网络意淫,而且对厩养圈食的学术。社会公正与天下大义的追求者与他们分庭抗礼,进行着持久的价值观对峙。

萧关迤西,江湖辽阔。我半生出入其中,任两肩之侧流过了形形色色。但我更生而有幸,结识了一些讲大义的人。

跳过雨水切碎的西北边界,接着西行便是古时的陇东。固原,海原,再分生出一个西吉县。不久前我刚与那三地结交了四十年的农民弟兄相会一聚,回到北京,此刻正觉得自己像块刚从炉火里夹出的石头——滚烫的心持续地激动,甚至要不断提醒自己镇静。

原因太简单——你们念着我,我也念着你们。当文学界的墨虫一旦论文写完就返回污浊时,唯他们不忘其中的大义,农夫们念挂着我,我更念挂着他们。

同时,我感到笔被一个指令拨动,对应着他们:要字字朴素。

一个朋友在《四十年的沙沟》留言栏先问再答。她说:

“我到现在也没明白西海固和大哥是什么关系,从文章中好像看出了亲情。”

答问都触着关键。

真的,是什么关系呢?

总之像是“亲情”。

但我们非亲非故,毫无血缘。我们之间只是经历了一些大事,共过欣喜磨难——没有捞取一丁点儿富贵荣华,倒是满盛了一腔沉重。胸中波澜,发酵激荡,一旦凑齐了四十年,它突然爆发出来。路人当然好奇,“好像看出了亲情”。

那么,什么是亲情呢?

我想说:亲情并非姑舅姨娘所能囊括——唯有大义,才生亲情。

从青海最西的海西,越过一般人能到达的德令哈再往西,二百公里外的柴达木盆地西缘有个聚落大柴旦。接着还要往西,如果不迷路,在戈壁滩上再颠簸一百公里左右,飞鸟绝迹的荒漠上有一个哈萨克族人的小村。

我与马有福的此生交友,我俩生命中的一次大义之行,就发生在那里。

具体说,是我的提议被马有福推诸实行,向那些在绝境中艰难孤独生存的哈萨克族人,实行了一次援助,帮助他们盖了房子。

此事被我牢记不忘,只是由于那些同胞兄弟的命运太过悲惨。在马有福和他的友人、已逝的“玉带桥关云长”马英看来,放任不管、视而不见是最大的道德缺损,即信仰的不真。

义士面前,万难可除。马有福日日呼吁募捐,“关云长”督战施工。戈壁尽头天涯绝处的蚊子一个个竟有寸大!但是苦不足惧,戴着防蚊帽,心里并不求回报——甚至不求受助者的理解。就这样,扶贫的建筑,一节节拔地而起。

在这样的实践里,我们渐渐接近了大义的含义。支援与致敬亲人们,是天地为纲的大义。为投身这种大义,自己不仅要殚精竭虑,而且要献身于他人的土地。这是真正的人的道路,是实践人道主义。

马有福为哈萨克族同胞的热心服务,换得了马海人的真心信任。看着那些哈萨克族人把有福看作亲人,给他披上紫红色的长者长衫,遥远的我凝视着视频,心潮澎湃。

人就这样升华了,我想。

视野之外的历史在徐徐潜行,如造物者不可见的工作。确实关于大义的探讨是必要的,一代人由于回避和疏远大义,萎缩成了一种缺乏血性、不知同情的人。他们的语言浸透了低级趣味,早已是一种蚊蝇孳生的网络赝品。

但厩舍岂生骏马,市井空谈绝非四海江湖;失了大义的友情,随时可能变质;唯有深具意味的经历,才能为人催生质地的巨变——我们谈论的,已是一个人性升华的命题。

在那种“值得为之一死”的奋斗中,人、行为,以及表述它的语言,都在提升。我们须臾不离的汉语文,因锤炼而达美雅,并获得强大的卫护。

在笔墨键盘之外,能听见社会四隅的声音。他们是我们的亲人,他们在呼唤大义,如语言在期待纯朴。

我坚信:这才是文学之路。

是为序。

张承志

2024年9月14日

刘公岛归来

编辑推荐

浪山听水

感知青海

读书赏花

情满高原

精彩预览

丰沛的母乳

费孝通在晚年发表的《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中认为,中国的社会学应该将“天人之际”和“精神世界”纳入研究范围,并指出要避免简单“还原论”的倾向,即简单地用“非精神”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各种机制来解释,而“最理想的,是在社会学研究中真正开辟一个研究精神世界的领域”,应该关注人与人之间“只能意会”和相互感通的部分。花儿是否就是这样一种天人合一、天地交融的媒介,或是连通青海各民族精神世界的纽带?

我将花儿称为流通在青海各族人民之间的精神货币!

——题记

花儿是乡愁。花儿里到处都是故乡的姿影和气息,一个人走多远,花儿就会跟多远。

那是一九八九年夏天,在新疆伊犁新源县的街头,听到青海歌手马俊演唱的花儿旋律,我为之一怔:这么远,它是怎么跨越几千公里山水而成为祖国西北边陲的一丝气息的?在随处摆放的酿皮摊子前,我以普通话发问。谁料,摊主以地道的青海话作答:这声音就是我们心上的声音,就像生活中少不了盐一样,这是我们听得懂的故乡。

可是,花儿把式尕西北常见昵称,人名前加“尕”以示亲切。马俊才二三十岁,而你们在伊犁的生活远不止这么些年吧?

是的,我们这里的青海、甘肃人自从清朝开始就移民伊犁,大多数人都说不清自己到底是青海、甘肃哪个县、哪个村的,可是,一听到花儿就觉得是找到了故乡。尕马俊的歌声最容易把我们带回老家。

那你们为什么还坚持说青海话?

说不清青海话有啥魅力,但是用青海话唱出来的花儿就像是在用熨斗熨着我们的心。

就这样,我在祖国西北边陲听到了花儿子民的心声。就从那时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搜寻着花儿,揣摩着花儿在游子心目中的分量,这一晃就是几十年。

先是在热衷淘金的那一段激情岁月,花儿一度成为我在金场里享受到的一种“天籁”。在金场,那些远离了家乡的男人,在一日五餐十几个小时的强体力劳作中,偶尔得闲,就会面对苍茫大地声嘶力竭地吼出他们心中的思念:

架子车拉哈的肩头疼,

铁锨把抓哈的手疼;

一天里想你肝花疼,

晚夕里想你时着心疼。

金场的特殊在于那是一个纯男人的世界,男人们每天干着与砂石打交道的重活、累活,要不是对财富的渴求,谁还愿意一整个夏天都泡在这种罕见的枯燥与单调里?然而,越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思维就越显活跃。在蒙头干活的每一刻,他们各怀心事,内心丰满,不发一言,但一经花儿的点燃,他们就会扶着劳动工具在稍作喘息的时间里,唱出自己隐秘而朴素的心声。

日头的影子下来了,

长虫在石崖里过了,

指甲儿连肉离开了,

活剐了我心上的肉了。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掏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日记本开始了“补习”。虽然,耳濡目染,从小听着花儿长大,但是,近距离学习花儿对于我是一个难得的机缘。于是,我主动地跟每个人学,他们给我唱了不止于思念的各种题材的花儿,我写满了整整一本日记本。后来,每每拿出来温习时,我犹能记起每一名演唱者的声息。他们的嗓音或沙哑,或粗壮,或悠长,或像岩石相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这是他们音容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心灵生活的冰山一角,借此我们了解到了他们寂寞内心里一轮轮照亮了他们生活的太阳。

要不是花儿,在荒滩野地里,他们怎么表达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想法?怎么打发在大地冰冻之前漫漫长季的孤独?

我所知道的是,青海上一代人很少有识文断字的,那些寥若晨星般的识字者中更少有著述者。再加上“春风不度玉门关”,过去,青海的闭塞是可以想见的。为此,青海人喜欢打听,总喜欢说“阿门了”。可是,奇诡的是,就是这么一块曾经封闭了很久的江源大地并没有因此背离传统、失去多元文化的滋养,一旦接触到来自中原以及更遥远的异域文化,它便马上心领神会,不觉陌生,甚而会借此发挥出令人为之惊愕的全新水平。

发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一经西藏的过滤与缓冲,在青海结出参天大树般的硕果:在驰名中外的塔尔寺的熏染下,西藏班禅代代相传,青海几成藏传佛教沃土;失传于中原大地的汉族的诸多远古礼仪,在青海的社火以及民间礼俗中依旧保有昔日的鲜活;自广州、泉州登陆,而在西安与汉文化碰撞中羽翼渐丰的伊斯兰教,与成吉思汗西征引来的色目人相遇,色目人在大地上来回迁徙的过程中,选择河湟指青海东部农业区以及黄河沿岸、大通河沿岸等河谷地区。大地为其最适合的土壤,在这里繁衍生息,发挥经商优势,活跃一方经济,接续丝路文明。

为此,我常常发问:青海从来没有过引领一方潮流的传统和历史,但是,它为什么却始终保有一股文化再造的活力?

我再次想到了花儿。在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青海,花儿是青海人精神的货币,花儿是流淌在各族人民心中的高山雪水,它与长江黄河澜沧江一样滋养着它所到之处的大地和人民。

就说我最熟悉的大通。它是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下辖的一个县,也是青海多元文化色彩比较集中的一隅。大通被称作花儿的故乡,这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沃土就是老爷山。老爷山花儿会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意思的是,老爷山几乎囊括了这个县的几大文化元素:山脚是代表伊斯兰文化的清真寺,离清真寺不足二百米的山腰里有一个道观,再往上,离道观不足一百米,则是塑着释迦牟尼佛像的大雄宝殿,山顶上是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电视转播塔。更有意思的是,几大文明在每年农历六月六前后,以花儿为媒介拆除藩篱、走在一起。

六月六是大通地区的黄金季节,也是人们最为闲适的时节,大通民间的朝山会也定在这一天。朝山会本来是民间的一个活动,事关山神崇拜和民间礼仪,不具宗教仪轨。但是由于受宗教仪轨的影响,如今它有些宗教意味了。不过,依旧让我们无法归类的是,它既有拜山仪轨,又有拜佛程序,更有唱道号的过程。它杂糅多元,却无人叫停。最为有意思的是,一俟活动结束,脱去了朝山服的人们就会与围拢着看热闹的人们一起走进山林,开始唱花儿:

老爷山上的刺梅花,

扎是扎来嘛摘两把;

只要你尕阿哥给句话,

死里嘛活里的我不怕。

老爷山上的老爷庙,

再甭修,

越修得越玄妙了;

披着衣服了送哥哥,

再甭送,

越送得越难过了。

老爷山上云起来,

闇门滩下起个雨来;

尕妹妹就像个嫩白菜,

一指头弹出个水来。

大胆开口,以山取比,比起兴随——源自《诗经》的古老手法,就这样在山林里恢复了生机,长上了翅膀,直逼云霄。这就是著名的老爷山花儿会。男女歌手,不分老少,拆除了心灵、宗族以及日常的藩篱,共同建立起了一个自由歌唱的世界。

红铜和黄铜是一样的铜,

只不过颜色不同;

回族跟汉族是一样的人,

只不过信仰有不同。

这是花儿的典型修辞方式之一。“上去个高山望平川”,登高望远,花儿让每一个人一下子走出了自己的阶层以及生活的庸常,获取了一种站在云端端详一切的视角和姿态。花儿是文学,文学是人学,人在超越自己的那一刻,其精神的寰宇一下子变得很宏大,这使歌唱者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人性的高度审视生活。生活不再是婆婆妈妈、家长里短的一日三餐,而是像江源大地一样辽阔苍茫的另一种存在。于是,歌手们变得就像一只只俯视大地的雄鹰,其目光是那么的明澈、辽远,一时忘记了自己的卑微与生活的苦难。

花儿是音乐。音乐是带着翅膀的一团云,一旦冲出胸腔,就会与蓝天相伴。这使歌手们在开口的一瞬,就会与天地宇宙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让雄伟险峻、壁立千仞的老爷山仿佛一时变成自己骑马飞奔的脚下的一块垫脚石。

线上商城
2025澳门2025免费原料网44 2025澳门2025免费原料网44 2025澳门2025免费原料网44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2025澳门2025免费原料网44   2025澳门2025免费原料网44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2024澳门2024免费原料网44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email protected]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