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人们的生活非常原始,可中华文明有上下五千年的积淀,难道在五千年前,原始人突然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吗?实际上,先民的生活水平是逐步提升的,随着居住在一起的人越来越多,城市也应运而生。除了衣食住行,人们的生活还需要精神文化的满足,石窟艺术便是一种体现。
本书透过半坡遗址、石峁古城、敦煌莫高窟、海昏侯墓、江口沉银遗址五个案例,讲述古人的村庄、城市、宗教石窟、墓葬与水下藏宝的故事,说明考古人员怎样循着文物上的蛛丝马迹,还原古人的生活面貌。
兰心仪,中央民族大学考古学硕士。曾深度参与《奇兽:山海经动物图鉴》《伟大的植物:南方草木状》《有妖气——西游记妖怪图典》等图书的创作。
宋钰,清华大学艺术史专业,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硕士。
原路,自由插画师,已出版多部绘本作品。
六千多年前的村庄 1
坚不可摧的城墙 15
画在石窟壁上的神话世界 29
堆满财宝的“地下府邸” 43
沉眠于水底的宝藏 57
说起史前社会,人们也许会想到一群身披兽皮,手举长矛打猎,居住在山洞里的原始人。其实,史前人类的生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逐渐变化的。
在青铜器出现以前,人类主要使用石头打制或磨成的工具,所以考古学家也将史前时代称为石器时代。根据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又将其分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大约300 万年前,人类开始使用边缘锋利的打制石器,由此开启了旧石器时代。
大约1 万年前,人类制作石器的工艺取得了飞跃式进步,人们逐渐不再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而是以使用打磨得光滑好看的磨制石器为主。与此同时,人类早期农业出现了,人类开始尝试建造适合
定居的家园。从此,人类文明迈入了新的时代——新石器时代
丰富灿烂的华夏文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学习,去感受。考古是我们走进古代历史的重要方法。考古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它会带我们去到哪里,会见到什么,翻开《去考古》这套书,你会找到答案。
——耿朔,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去考古》是一套专为孩子打造的考古文物知识宝典,作者谙熟考古知识,内容权威且生动有趣。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问答互动,引领读者踏上神秘的考古之旅。该书不仅可以激发探索欲、培养历史兴趣,更是了解考古学的入门钥匙。翻开《去考古》,让我们一起揭开考古的神秘面纱!
——马赛,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副主任
☆每一章都有一份“文物身份证”,快速了解主角的名称、年龄、材质、发现时间等身份信息。
☆用故事串联起考古发掘的每一个精彩环节,带你穿越千年,了解古人的生活,还原历史真相。
☆以考古知识为基础,拓展相关的神话故事和奇闻轶事,理解起来更轻松,读起来更有趣。
☆收录专家全新观点,带孩子换个角度看文物,考古原来可以这么有趣!
想要定居,就要自己动手建造房屋。对于史前时代的房屋起源于何处、由谁发明,我们已无法考证。不过,《韩非子?五蠹(d&)》记载,上古时代,有一位部落首领在树上用树枝、茅草搭成像鸟巢一样的住处,避免各种禽兽的侵袭,这位首领因此得名有巢氏。
除文献记载外,考古学家还会根据大地上留存的远古遗迹了解史前人类的定居生活。虽然隔着6 000 多年的时光,考古学家仍能通过蛛丝马迹探究消失的历史。
1921 年,受北洋政府邀请,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省的仰韶村主持了一次考古发掘工作,找到了丰富的古代遗物,并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根据以往的考古经验,安特生认为仰韶文化是一种年代久远的史前文化,证明中国的文明历史远早于夏朝。
仰韶文化不仅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也是第一次使用科学方法发掘的考古成果,被视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了仰韶文化的更多遗存,这些遗存距今大约7 000 ~ 5 000 年,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多个省份。
仰韶文化延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拥有十分独特的彩陶文化。陶器的纹饰既有写实的动物、植物图案,也有抽象的图案,从中能窥见当时人们的生活景象。其中一些纹饰一直流传下来,融入之后的文明时代中,因此许多考古学家认为,仰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2024澳门2024免费原料网44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email protected]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